登入

登入 取消

臺南市文物審議委員訪視府城普度祭品「米糕栫」

  /  市政集錦

2013/8/19 20:23:18

【台南訊】農曆7月份的普度,臺灣各地辦理時間不一,但大多集中於農曆7月15日,稱之為「中元普度」。而臺南府城也不例外,並有其特殊的「輪普習慣」,即因府城地小人多廟宇集中,市場祭品的供應以及儀式執行者(道士、誦經團等)等資源需分散提供,因而產生此輪普習慣。



而談到普度祭品,其各類必備的祭品中亦有特殊文化意涵與象徵意義。其中,米糕栫即為府城普度特有的祭品之一。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於今年的普度時節,安排普度祭品「米糕栫」的訪查。邀請臺南市民俗及有關文物委員:黃文博委員、丁煌委員、何培夫委員等,一同前往米糕栫製作現場進行訪視。現場訪視後,委員們也將作成列冊或提送本市「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審議之決議。



據現在仍從事傳統手工製造「米糕栫」的黃太郎先生表示,他是黃家從事此業的第二代,從小跟隨父親黃馬做米糕栫學會此技巧,目前以熟客訂購為主,當廟宇建醮、農曆7月普度為較大量。而黃太郎先生的主業為開店賣鞋子,只有在廟宇建醮、農曆7月普度時,才會開爐製作;另外,在臺南市普濟殿旁製作米糕栫的黃銅山先生表示,他是黃家從事此業的第三代,最早創業祖父名叫黃塗,之前從事炊粿類食品,後來便傳給其父黃福星,父親仙逝後,他便克紹箕裘承接下來,每年旺季約在農曆7月普度期間及年底廟宇建醮時。



米糕栫是以糯米蒸熟再以糖份做成的食品,大概製作過程為:1.前一天須先浸泡糯米。2.當天開始蒸米,約歷時兩小時左右,再加糖攪拌均勻。3.組合木板、六角柱後,開始進行填米工作。4.約靜置兩天左右,即可拆板、分割、包裝後,即可祭拜或食用。



現代社會中,知道並仍在食用米糕栫的人已逐漸減少中,年長一輩仍是印象深刻,古早時期,民生物質匱乏,糯米與糖都是一般民眾不常食用的,在普度時準備這樣的祭品,代表以隆重的祭品祭祀,另一方面亦可品嘗這不易取得的食物﹔另一方面,因米糕栫製成的外型為六角形長條柱狀,有些人認為其與甘蔗一樣象徵步步高升;而黃銅山先生於口訪時提及,過去安平地區討海人常需遠行,上船前必備此物,因其可保存期間較久,且容易飽足,不須再烹調,每次一買都是上百斤。



隨著時代變遷,米糕栫的製作也進行了些許調整,例如:為因應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黃銅山師傅在米糕栫的糖分進行調整,改為低糖口味;而古早時期米糕栫多以柱狀呈現,現為方便製作與在儀式結束之後分給信眾,以及衛生的相關問題,所以多事先分切包裝好。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