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 取消

傳承在地文化的種子,南臺科大視傳系師生用畢製紀錄臺南無形文化

  /  藝術美學

2014/5/9 22:30:38

【台南訊】南臺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為使學生認識在地文化以及傳遞無形文化資產,商社組學生畢製主題以「臺南在地文化特色」為主軸,成為臺南古都文化傳播的種子。其中,「西佛曰」作品,以臺南傳統工藝美術保存者-蔡天民師傅為主題,歷經一年的訪談、文字及影像紀錄,日前於南臺科大進行影片首映及發表,84歲的蔡天民師傅也是全片的靈魂人物,帶著兒子蔡有誠(第五代)參與首映會,製作「西佛曰」作品的學生除了獻上感恩的花束以表感謝之外,更獻上一系列的專題產出,包括有精裝書本、樟木香包、酷卡、紀錄片CD等。畢製作品也將於高雄青春設計節、臺北新一代設計展相繼展出;同時也期望透過實質的設計產出,讓更多的人認識臺南在地文化,也達到傳遞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質意義。



南臺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指導老師童鼎鈞表示,學生在就學四年期間,對在地文化有深刻情感,並冀望學生能結合臺南在地文化,為臺南古都文化盡一份心力;因此本屆商業設計組學生的畢製主題均以「臺南在地文化特色」為主軸,而「西佛曰」作品則是幾經商討後,以高齡84歲的妝佛工藝師傅蔡天民為主題,記錄著蔡天民師傅的傳承精神,期望透過文字及影像讓更多人能了解深具意義的無形文化資產。在歷經一年的努力與修整,產出了紀錄片、紀錄書、香包等相關周邊設計,其中香包的特別之處是運用雕佛剩餘的樟木削,不僅可以有驅蟲的效果還可以添加香氣有助於提神。



組長林羿安表示,蔡天民師傅雖身為神像造物者,卻絲毫沒有驕傲,謙虛的個性可看得出他內在的修養,採訪過程還不斷告誡我們不追求過多貪念,知福、惜福、再造福;也許是這樣的內涵,讓他隨著佛緣一直做到現在。年輕時到現在對這行業的堅持從沒變過,歷經六零年代的興盛到現在,面對大環境的變遷,與兒子一同承襲這項行業,雖並未廣招學徒,剩一些固定客源及妝佛古佛為主,也憂心傳統神像雕刻消失的問題,因為師傅這一輩子的信仰,才能成為人們一直以來對神明寄託的精神所在。



臺南市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於100年7月30號召開臺南市第一屆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年度第一次會議,84歲的蔡天民以祖傳的傳統妝佛、雕刻工藝,是府城重要的佛雕師傅,獲通過登錄為傳統工藝美術保存者。「妝佛」,指的是製作佛像這項傳統工藝技術。「妝」取名自臺語音,有裝飾、打扮之意。在妝佛技藝裡,不只有木雕,也有泥塑,而此工藝技術傳入台灣已歷經百年之久,但在世代物換新移下,機械化的改革,卻讓這項工藝技術逐漸成為夕陽技藝。而蔡天民從年輕一直堅持到老的好手藝,用著他粗糙的雙手雕刻著每尊佛像的故事,也訴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並且薪傳了五代從15歲起隨祖父、父親一起學妝佛藝術,並繼承家業「西佛國」至今,是府城相當出名泉州派妝佛世家,從先祖蔡義培算起,到他已是第四代。



本紀錄片將分別於5月2~11日在高雄駁二特區8號倉庫的青春設計節、5月16~19日在台北世貿一館新一代設計展進行展出。



圖說:1. 蔡天民師傅與其兒子蔡友成先生致詞。

2. 文資處林韋旭處長致詞。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