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謠精神再生 建構文化新視野
【台南訊】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首台灣之歌,藉此從中找到台灣文化的生命力。崑山科技大學由教育部補助「96-99年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的「台灣歌謠與文化」通識課程,以台灣歌謠史為主線,引導學生傾聽台灣傳統民謠與現代創作歌謠,建構台灣歌謠文化新視野。
獲得98學年第2學期通識教育課程績優團隊教師的 陳雪玉老師表示,當初開設此通識課程與自身成長經驗有關,從小在閩南村莊長大,在學會國語及英語教育後,語言的鄙視使思想觀念遠離自己的鄉土而造成斷絕。直到台北念大學,重新閱讀台灣的歷史,參與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洗禮,接著到南部教書,聽到多元的語言與歌聲,使本土意識被喚醒,重新檢視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試著傾聽阿爸阿母的生命史及喜歡的歌,閱讀台灣歌謠的資料並參與相關研習活動,才找回與家人及鄉土的對話與溝通。
在台灣民謠及創作歌謠兩階段課程中, 陳 老師搭配主題活動與講座,以輕鬆開放的態度讓學生對不同族群文化有深入的認識。本學期邀請了新客家歌謠創作者林生祥及打狗亂樂團顏詠能與同學分享音樂創作之路,也藉由阿爸阿母之歌與自我世代歌謠作業,透過訪談了解其它世代的價值觀,建構世代對話並探索自我生命經驗,而在學期末「台灣之歌」主題活動,則思索台灣集體記憶的聲音,每組同學現場演唱屬於自己心中的台灣之歌,有台灣原住民組成的圖騰樂團「放羊的孩子」、陪伴大家走過SARS時期的「手牽手」及最近火紅的藝人王彩樺「保庇」等,並攜帶能代表台灣的小物與同學對話,演唱楊培安「我相信」的同學們選擇了台灣啤酒,強調相信台灣在地力量。
陳雪玉老師認為,打開耳朵,歌謠會是另一種說話的溝通方式,以多元族群文化、本土與全球化的對話,重新論述台灣文化的主體價值,使學生從不同族群的民謠及不同世代的歌謠,增進對台灣歷史文化傳統的了解,培養宏觀的視野及人文關懷的態度。
圖說:崑山科大通識課程「台灣歌謠與文化」 授課教師陳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