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應用科大通識課透過味覺饗宴 認識新移民多元文化
【台南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於 5月9日再次邀請來自馬來西亞的台灣媳婦 陳愛玲 女士蒞校演講,並以印尼伊斯蘭飲食為媒介,帶領學生透過味覺饗宴,認識新移民的原生國文化。
在全球化與跨文化異國通婚雙重影響下,新移民已成為台灣社會的第五大族群,但卻在大多數人還來不及認識她們之前,就已被貼上「社會問題製造者」的汙名化標籤。其實她們除了正在改變台灣的人口組成外,同時也為台灣飲食文化帶來更多元的風格與內涵,尤其對為數眾多的「新台灣之子」來說,那股飄散在新移民家庭或聚落中的異國味道,更將成為他們記憶深處裡的「媽媽的味道」。
目前在坊間,雖然異國餐廳有越來越流行的趨勢,展現出一般民眾對異國食物的好奇與接受度;但在新移民家庭或是私領域層次中,反而會看到東南亞食物不被台灣一般家庭接受的事實,甚至對東南亞飲食文化予以不客觀的評價。其實,食物也是一種社會語言,於是味蕾的國際化和融合菜色的興起,都充分反映出台灣「新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面相;另外,飲食心理學的研究也指出,飲食是接納個人成為群體成員的儀式,同時也文化認同中最外顯的標誌之一,所以飲食除了能延續生命,同時也譜就了文化,而新移民女性正是透過烹飪將原生國的飲食文化帶入台灣,因此透過飲食,正是了解異國文化最容易切入的方式。
自去年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課「文化與影像-新移民生命故事」,陸續邀請 陳愛玲 女士蒞校,以「從<安娜與國王>窺探泰國文化」、「從飲食談多元文化與性別-以印尼伊斯蘭教為例」為題,藉由說故事方式,為學生介紹東南亞文化和風土民情,並分別透過「涼拌木瓜」及「烤蕉葉香料鴨佐薑黃飯」的具體味蕾感受,引導學生體會其飲食文化意涵,進而能認識及尊重新移民的原生國文化。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盧昭彰主任表示,近年來,台灣已呈現出「新移民社會」面相,因此深化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公民素養益顯迫切,尤其在文化認同的過程中,語言和飲食最常成為新移民女性的「文化邊界標誌」,所以該校企圖透過「文化與影像-新移民生命故事」、「越南語與越南文化」等課程,將新移民議題納入通識教育之中,其中「文化與影像-新移民生命故事」課程由 陳昀昀 老師負責規劃與教授,並獲得「教育部99學年度推動新移民之原生社會文化公民與人權及健康醫療教學發展計畫」之經費補助。此外,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還特別加入國立成功大學「台越多元文化教學資源社群」,希望藉由社群支援協同教學的模式,引導學生體察新移民生命圖像,進而提升台灣多元族群新社會的凝聚力量,共同迎向美好的新移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