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 取消

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在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調查到「彩鷸」

  /  活動總匯

2011/7/8 11:16:23

【台南訊】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帶領鳥調團隊,最近在學甲區農會濕地生態園區區,調查目睹到2級保育鳥類「彩鷸」的蹤跡,邱仁武說,要親自一睹牠們廬山真面目,但是必須在清晨或傍晚睜大眼睛仔細在草叢中找尋。



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在學甲區農會濕地生態園區區發現「黑面琵鷺」後,7日再發現2級保育鳥類「彩鷸」的蹤跡。



邱仁武說,「彩鷸」是台灣地區不普遍的留鳥及夏候鳥,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在水田、溪邊、池畔等濕地。



最近生態保育學會鳥調團隊,在學甲濕地生態園區目睹到「彩鷸」的蹤跡,而且以高倍望遠鏡及攝影機,紀錄到彩鷸的習性,調查人員指出,其實彩鷸是相當害羞的鳥兒,牠們習慣在早晨、黃昏或夜間活動,除了陰天外,白天多半躲在隱密的草叢中。



鳥調人員表示,「彩鷸」屬於一妻多夫制,築巢在田梗上,雌鳥產卵後即離開,孵卵與育雛工作由雄鳥負責。在台灣尚為普遍的留鳥,但數量少,為珍貴稀有保育動物。從海岸線的溼地到內陸濕地都可以發現其蹤跡。



「彩鷸」小檔案

學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 英名:Painted snipe「彩鷸」



身長23~26公分,翼長11.5~15公分,體型肥胖,嘴赤褐色,略長而先端下彎,尾較短。



彩鷸,廣泛分布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馬達加斯加島、中東、印度、中南半島、中國東部、海南島、日本、菲律賓、婆羅州、蘇門答臘、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以及塔斯馬尼亞;為熱帶性鳥類,卻亦稀罕分布繁殖於華北、日本北部之例子;在臺灣為尚稱普遍的留鳥。



彩鷸,為一雌多雄之鳥類;雌鳥於繁殖期和第一隻雄鳥交配產卵後,抱卵育雛全由雄鳥負責,她則另尋找其他雄鳥成親配對。雌鳥羽色較艷麗,雄鳥在孵卵育雛時,為防止天敵之加害,需要以掩飾偽裝來增加安全,羽色較暗淡。



以昆蟲、軟體動物及甲殼類為主食,生性隱密,多於晨昏及夜間活動。主要出現在稻田、河畔、池塘等溼地。受驚擾時,多蹲伏在草叢中。



彩鷸雌鳥體色較為鮮艷:喙粉橘色,先端較暗,臉頰到上胸暗紅褐色,頭及下胸暗褐色、頭頂有黃色中央線,眼周及眼後為白色,兩胸側至背部各有一道白色寬帶,橄欖綠色的背上有細小的暗色紋;雄鳥的頭、背部則以綠褐色為主,背上排列著黃褐、黑色的橫斑,在翅及尾上有許多黃褐色圓斑。此外,亞成鳥的體色大致和雄鳥相似,但白色眼眶不明顯、喙的顏色較暗。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