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 取消

第十八屆「流浪者計畫」七位獲獎名單揭曉 首度擴及亞太地區 獲獎者遠赴紐西蘭探索毛利文化

  /  活動總匯

2024/09/20 19:19:22

【台北訊】雲門「流浪者計畫」邁入第18年,在智榮基金會及施振榮董事長的支持下,首次擴大申請範圍至亞太地區,吸引近兩百位青年創作者報名,最終七位申請者脫穎而出。表演工作者黃煜程在面試中即興演唱,技驚評審,將再度啟程蒙古阿爾泰山探索「呼麥」的靈魂;劇場工作者林健平則計劃前往泰國森林寺院,透過修行,在而立關卡尋找自我;讀禧固.庫穗憑藉對臺灣原住民文化復振的追求與深刻理解獲得評審認可,將前往紐西蘭深入了解毛利人在語言復振與文化保護的寶貴經驗;也承襲母親巴奈.庫穗對文化與藝術的熱忱,期望將這些經驗融入創作,為臺灣的原住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其他獲獎者包括文學創作者馮孟婕、影像工作者蔡佳伶、舞蹈創作者黃柏嘉及自然保育研究者陳默,都將於2025年啟程,展開多元的創作與研究旅程。

自2004年以來,「流浪者計畫」已經支持了167位青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表示:「我們希望年輕人在這場艱難而豐富的旅程中,能夠開拓世界的不同面貌。」他特別感謝施振榮夫婦及智榮基金會多年來的持續支持,使得這項計畫得以不斷發展,點燃無數年輕人的創作夢想。

此次決選由李桐豪、林懷民、洪凱西、黃麗群、謝旺霖及龔書章等人面試,評審共同認為,今年的申請計畫題材相當多元,充滿了創意與冒險,每一個計畫都展現了青年們勇於探索未知的精神。

七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即將展開各自的旅程,表演藝術工作者黃煜程將前往蒙古,深入學習呼麥唱法與馬頭琴演奏。他表示:「呼麥是蒙古西部阿爾泰山脈的古老唱法,與薩滿信仰有著緊密的連結。」黃煜程希望透過這趟旅程,親身感受當地的自然環境,尋找呼麥的靈魂,並將這些經驗融入作品,為島嶼創作出具特色的呼麥旋律。

劇場工作者林健平長期投身於劇場表演,也涉足燈光設計與導演工作。專注於將臺灣的歷史題材,如大肚王朝與官將首儀式的身體轉化,融入演出與訓練。然而,長期不間斷的創作讓他感到幾近掏空,難以辨別自己真正的想望。這次他計劃前往泰國的「巴那納查寺」(Wat Pah Nanachat),參與南傳佛教的森林修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修行者共度生活。林健平期許自己在修行中,學會轉化身體與心靈之間的精神流動,並計畫回國後以「森林工作坊」的形式,將這段內在探索的經歷分享給各界創作者與大眾。

多次獲得文學獎肯定的創作者馮孟婕即將前往印尼的桑義赫島(Sangihe Islands),這座小島位於東洋界與澳新界的交界處,擁有獨特且脆弱的生態系統,許多特有鳥類正面臨絕種。馮孟婕長期關注鳥類標本製作與生態文學創作,在此次旅程中,她不僅將聚焦於鳥類瀕危的現狀,更希望在物種瀕臨滅絕前,將所見所聞記錄成文學作品,讓更多人認識與珍惜生命的價值。

影像工作者蔡佳伶長期專注於聾人與聽障族群的生活影像創作,她的作品曾參展於國際聾人電影節(TWIDFF)及「看見聽障世界」攝影展等。此次,她將前往印尼峇里島的本卡拉村(Bengkala),這是一個以手語為主要溝通方式的聾人村落。蔡佳伶計劃透過影像紀錄這個被稱為「聾人烏托邦」的村落生活,並學習當地的Kata Kolok手語,進而探討不同地區手語文化的差異。最終,她希望將這段旅程中的經驗與創作帶回臺灣,轉化為攝影展覽與分享會,並邀請聽障族群共同參與。
舞蹈工作者黃柏嘉即將前往日本,探索身體與建築之間的美學對話。曾參與多個國際舞蹈製作計畫,並在歐洲進行駐村研究的黃柏嘉認為,舞蹈與建築之間有許多共通點。他希望透過這次旅程,深入探索身體與空間的互動關係,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進一步推動臺灣舞蹈藝術的創新發展。

自然保育研究者陳默計劃以自行車與潛水的方式,探索日本沖繩與四國的珊瑚礁生態系。他指出,沖繩與臺灣在生態與文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四國則擁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陳默希望通過記錄當地珊瑚復育與海洋生物的現況,將這些寶貴經驗應用於臺灣的環境保育工作。

多媒體創作人讀禧固.庫穗自幼隨父母親參與原住民權益運動,深刻體會到原住民環境所面臨的挑戰。此次將前往紐西蘭,與毛利人共同生活,深入了解他們在語言復振及文化遺產維護方面的經驗。她希望透過這段旅程,將所學帶回臺灣,為原住民的歷史傳承與文化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守護家鄉的珍貴文化遺產。

在「流浪者計畫」的支持下,這七位青年將展開不同階段的創作與研究,開拓全新的視野。乘載對社會與文化的關懷,他們期許自己成為肩負社會責任的行者。雲門特別感謝智榮基金會及各界持續支持「流浪者計畫」,讓年輕人勇敢築夢,更多流浪者故事,請見「流浪者計畫」官方頁面:https://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project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