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 取消

北港媽祖11月30日-12月4日南下府城展開「南都巡歷,大天后宮會香」活動

  /  活動總匯

2011/11/21 16:20:48

【台南訊】府城大天后宮早期兼具官方祀典廟及佛教僧務官廳之性質,北港朝天宮香火涵蓋全台,也是海內外公認的台灣媽祖代表。由大天后宮與北港朝天宮所主導及推動之外地媽祖信仰活動,可以長達二世紀之久。「府城迎媽祖」正是兩宮交流之重頭戲。清代北港朝天宮二媽、三媽下郡會香,與府城各宮廟,隨駕燦行,巡歷內外五街而後返,香腳高達數萬,鑼鼓旌旗,塞之於道。因此,各地競相迎請,鑾駕所至,善男信女,蜂屯蟻聚,交通為阻,昔時台南某一士人,曾賦詩以記其盛,末二句云:「記得響時茅港尾,一燈轎外一枝香」。按:當時隨駕晉郡獻香之善男信士,統稱為「香燈腳」,男多步行,女多坐轎。步行者,手執旗仔,題滿神名,上繫銅鈴,一路鈴香,噹噹作響,萬頭鑽動,數不勝數,當時香熱聲勢之大,可想而知。此種媽祖信仰之合作傳統與相互提攜之作風,顯見台南大天后宮與北港朝天宮在推動媽祖信仰上之雄厚實力與超然立場。媽祖之所以能成為臺灣民眾信仰之主流,台南大天后宮與北港朝天宮所扮演之重要角色與功能,在歷史進程中至關重要。



大正四年(1915年)後雖一度中斷而再有往來,但無損台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既有之歷史與地位。

有關清代北港媽赴郡會香巡歷之文獻記載

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台灣詩人,進士施瓊芳于林默誕辰時,曾描述北港到郡垣會香之盛況,「北港靈祠冠闔台,傳香卻向郡垣來;始知飲水思源意,不隔人神一例推。」說法最直接,此則記載顯示兩宮同為湄洲香火在台之靈跡,姐妹會香,並宣揚神威乃理所當然之舉。是故,咸豐二年(1852年),分巡台灣道徐宗幹《壬癸后記》載:「壬子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神誕。前期台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廟供奉,并巡歷城廂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正是北港媽下府城巡歷、會香之最佳寫照。



大天后宮與朝天宮同為佛教臨濟宗僧伽所主持,北港媽是否下府城,皆由住持僧請聖筊決定,雙方見於此宗教文化不可毀,因此在民國一百年二月二十四日,由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副董事長蔡輔雄、常董蔡銘唐、總幹事陳建陽、前總幹事吳祥與大天后宮主任委員曾吉連、常委魏茂雄、許穆燦、委員林森榮、蘇介川、董博明、李憲宗等人協議,恢復舉辦北港媽南下府城「南都巡歷,大天后宮會香」之活動,並請公筊,經媽祖同意,以後預定每三年一科定期舉行。







活動內容:



此次北港媽祖下府城,南都巡歷會香之活動,預定於民國一百年國曆十一月三十日(農曆十一月六日)由新營太子宮太子爺依慣例前往北港朝天宮,恭迎北港媽祖起駕出門,沿途經崙仔→蒜頭→六腳→朴子→過八掌溪→鹽水武廟→鹽水護庇宮→新營太子宮(午餐)→五間厝朝隆宮→過鐵線橋通濟宮→下營茅港尾天后宮→上帝廟→麻豆東角天后宮→善化慶安宮(第一天晚餐駐蹕)。



第二天國曆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七日)善化慶安宮→蘇厝第一代天府真護宮→安定保安宮→港仔尾福安宮→港口慈安宮→新市風華福安宮→過鹽水溪浮水橋古香路由永康三崁店保靈宮,祀典大天后宮、檨仔林朝興宮、普濟殿、四草大眾廟、蔦松三老爺廟、大竹林竹安宮、鹽行禹帝宮、鹽行天后宮、洲仔尾保寧宮、慈寧宮等廟宇在三崁店莊北共同接駕,再依序巡歷上述各廟宇,再經保玄宮、鎮南宮→入府城→公園路→藥王廟→普濟殿→四安境沙淘宮→入祀典大天后宮(駐蹕祀典大天后宮)。



第三天國曆十二月二日(農曆十一月八日)全日接受南都信徒朝拜,下午舉行釋奠禮。(駐蹕祀典大天后宮)。



第四天國曆十二月三日(農曆十一月九日)由檨仔林朝興宮迎接北港媽出宮遶行市區交陪廟→晚上駐蹕檨仔林朝興宮。



第五天國曆十二月四日(農曆十一月十日)由檨仔林朝興宮出發,循原路返回北港遶境後安座,結束五天的會香活動。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