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 取消

成功大學3月18日舉辦「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開幕暨新書發表會」

  /  活動總匯

2025/03/18 21:40:02


 與會貴賓大合照

文.圖|記者陳慧明
燒王船是臺灣西部沿海地區重要的民俗活動,由於人才日漸斷層,「造船師已由百餘人遽減至約20人,建造一艘王船也由以往的3天延長至10天才能完成」,屏東東隆宮王船製作師阜黃貴燧言談中露出些許的無奈。為了完善日後研究木造王船之保存工作,成功大學塊領域研究團隊以科技方式轉譯傳統的造舟技藝,編纂了「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一書,3月18日在該校勝利校區麗文書局舉辦「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開幕暨新書發表會」,期許臺灣能成為一個真正海洋國家,讓海洋成為臺灣連結世界的橋樑。


 展場一隅

開幕式由成大助理副校長兼博物館館長吳秉聲教授主持,包括成大陳玉女副校長、吳建宏總務長、圖書館傅子芳館長、藝術中心馬敏元藝術長、特展策展人系統系陳政宏主任及藝研所吳奕芳所長、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任秘書林喬彬、臺南市立博物館王世宏館長、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陳胤霖主任、海洋委員會科技文教處林麗英處長、東港王船建造司資深匠師黃貴燧等都參與盛會。


博物館人員為貴賓導覽

陳玉女副校長致詞表示,在沈孟儒校長的推動下,本校啟動「永續跨領域整合型計畫」,促進校內跨單位、師生與研究人員深度合作。她說,臺灣從最初的原住民到漢人來臺一直從事著海洋活動,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臺灣屬亞熱帶地區,此種氣候容易產生瘟疫,因而有迎王船、燒王船來驅除瘟疫,祈求平安,形成臺灣重要的民俗文化。


「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特展」一隅

她指出,成大「永續跨領域整合型計畫」所支持的王船跨領域研究團隊,花兩年時間做了許多田調與研究,還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蒐集資料,獲致不少成果,展現成大在理工、人文與藝術領域的深厚實力,以及彰顯成大作為一所綜合大學,學科間緊密合作的優勢。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表示,博物館策劃展覽時始終堅持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是透過臺灣重要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王船」,從功能性呈現,進行文化歷史與科學面向的整合展覽,引領大家回溯更久遠的中式帆船樣貌,感謝沈孟儒校長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也感謝海洋委員會的支持與協助,讓我們透過跨領域團隊完成此一專書,希望透過此次展覽,民眾能對王船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林麗英處長指出,賴總統就任時就強調臺灣要競逐太空,探索海洋,豐富人民的海洋生活,感謝成大跨領域團隊的努力,兩年來蒐集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也得到許多成果。更透過專書、展覽等方式,儲存、傳承知識以及推廣,海委會希望與各團隊一起努力,讓臺灣成為真正的海洋國家,讓海洋成為臺灣連結世界的橋樑。

「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專書,從福船的特色、福船在中式帆船與世界木造帆船中的地位談起,再從技術發展史的角度介紹福船演變歷史、臺灣王船祭典之發展沿革以及相關永祀王船歷史概要與施工方法。從而延伸論及至船舶性能相關基本知識與性能分析,以及利用歷史圖片、照片、3D 掃描正射影像等圖像,呈現個別福船(含王船)之樣貌等,最後再做總結。

此一特展則分為四個單元:一、「何謂中式帆船」,透過古畫,引領觀者領略中式帆船獨特風貌與價值。二、「福船與王船祭祀」,藉由研究團隊於星馬地區的田野調查成果,呈現多元的福船祭祀文化,同時以臺南市現存的永祀王船及東港木造王船的案例,展示臺灣王船文化的發展、探索王船的製作工藝。三、「造船原理」,從造船工程學視角切入,讓觀眾理解船舶的基本性能與運作原理。四、「臺灣福船圖譜」,運用 3D 掃描正射影像,呈現個別福船(含王船)之樣貌與構造特徵等,以利後續研究或重建。

展覽呈現專書精華,透過精美的圖譜與船舶模型,讓觀眾一窺王船造船技藝與王船文化獨特的藝術視野。特展自 3 月 17 日至 7 月 31 日(周一至五 9時-18時/國定假日休息)。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