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 取消

美印臺南--散步臺南後花園,探索大自然蘊涵的美與創意能量

  /  旅遊休閒

2012/3/26 17:39:13

文字:賴依欣 攝影/洪詩雅

自然界擁有千變萬化的面貌,提供生活無限的想像與靈感創作來源。過去,風行於19

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創作者們廣泛地使用有機形式、曲線,特別是花卉或

植物等,留下了大量有著自然優美曲線的藝術創作;今日,藝術與設計工作者不僅將

自然元素帶入創作之中,也常常透過作品,思考人類與自然融合的概念。



這期美印臺南帶領讀者,在繁忙的現代生活裡進行一日小旅行,探索臺南美麗的後花

園,散步後壁區內的安溪寮與土溝村,在自然與田野風情中,找尋激發創意與想像的

能量。



安溪寮—回歸自然生態與生活

一日旅行的開始,我們一行人驅車來到了安溪寮的長安社區,打算漫

步此地,探索鮮少人知的芙蓉埤。巧合的機緣讓我們遇上了長安社區發

展理事會的前任理事長林振文先生,他帶著我們繞著芙蓉埤散步,詳細

解說過去十年來打造生態園區的概念與點滴。

▌芙蓉埤生態園區

芙蓉埤本是當地所居住的林姓大家族的祖厝風水池,從民國九十二年

起,居民開始以最自然的方法打造為生態保育園區。所謂自然的方法就

是讓這裡的各式植物皆以自然生長的方式呈現,林先生強調生態園區的

打造不用外來材料,如欄杆等,也沒有太多公園式的呈現,在種植過程

裡,刻意讓多種植物在此繁殖,甚至有很多樹都是鳥銜種子種下的,因

此在園區內,光是植物便有三百多多種,廣含黃金扁柏、咸豐草、白飯樹、綠元寶、光臘樹、無患子、

洋紫荊、火焰木、大花紫薇、苦楝樹、阿勃勒等,其他有三十餘種鳥類、十幾種蝴蝶,甚至有罕見的三

線斑蝶。這些樹木們在園區內自然形成了一個綠色隧道,旁邊的稻田彷若法國的鄉間原野風情,到了晚

上可看見螢火蟲的出沒。

▌安溪國小

沿著芙蓉埤散步便走進了安溪國小的上學步道,校園與周邊的樹林和稻田

融為一片,還處處可見可愛的動物雕塑與師生作品作為裝飾。

安溪國小的校園內擁有兩座完整的日式木造建築,是興建於二次大戰後初

期的原辦公廳及禮堂,其建築特色包含雨淋板、編竹夾泥牆、斜架支撐和廊

柱兩側碑記,為戰後初期延續日治時期木造校舍的典型建築型式。



安溪寮還擁有一座充滿歷史故事的木造黑瓦老戲院—金紫戲院,建於民國四十五年,

名取自林姓家族先祖「林金紫」,無奈在電視普及後,戲院入不敷出,慘淡經營之

下只好結束營業。今日,金紫戲院的主體仍保留非常完整,建築線條簡潔,立面左

右均勻對稱,兩個圓圓的窗子彷若睜著一對大眼睛,以優雅的姿態見證安溪寮過去

幾十年來的歷史風華。



土溝村—藝術 ,讓社區充滿無法預期的驚喜

有別於安溪寮以自然手法呈現田野風光,鄰近的土溝村則是個處

處充滿驚奇的小村落,以各類藝術創作妝點著自我。

自民國九十一年開始,透過社區組織,土溝的村民們自發性地組

成土溝文化發展協會,從「社區營造」的概念開始清理自家家

園、整頓水溝和周邊環境,期間在臺南藝術大學師生的參與之

下,更將藝術創作帶入社區,透過「藝術介入」的手法,邀請藝

術家駐村,將土溝打造為一個創意村落。今年,土溝居民們希望

能將過去十年來以藝術打造村落的經驗,以「社區美術館」的概

念結合文化創意,透過公共藝術、文創商品、產業結合的模式,

讓大家看見農村新生活。



漫步在土溝的社區中,常常可以發現散佈於各處的藝術創作與周

邊的農村風景產生有趣地對話:老牆上所繪的朱槿花靈感來自於

阿嬤的古早紅花布;報廢的舊豬寮變身為土溝客廳;廢棄空地竟

擺上一大組馬賽克砌成的蝴蝶沙發、貴妃椅和桌子;更令人驚奇

的是,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邊竟出現了兩組充滿趣味的巨大下午茶

桌椅。或許未來有一天,來到此地,你會坐在田邊池畔,可能一

邊泡茶一邊沈思,也可能和農夫笑開懷地聊天,為日常生活帶來

無限的創意與童趣。



自然、社區與人文的交會

自然與田野,在安溪寮與土溝村村民共同的努力之下,透過截然

不同的方法發展社區面貌,在這之中,堆疊著居民過去共同的生

活記憶、村莊的歷史面貌、不同的人文風情,更有著他們對社區

未來的期待,以及希望自己的家園被外界看見的方式。

在城市周邊,還有許多地方擁有如安溪與土溝的美境,漫遊其中

讓身心靈得以沈澱,也提供靈感累積創作能量。然而,引領我們

進入社區的何興中老師說道,「在社區轉變的過程中,什麼時候

居民會發現到自己的家園真的有了變化?答案是觀光客開始增多

的時候」。在自然與人文的交會點,環境應該像是一個培養皿,

滋養出更多的美蘊與創意,而身處其中的我們,在探索的同時,

不僅將自然元素帶入生活與創作之中,也應學習如何與自然共

存,找尋和環境契合的步調。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