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海生館「馬糞海膽」蛤殼上身 新潮打扮
記者周依亭/報導
屏東國立海生館-臺灣水域館觸摸池,是遊客們必造訪體驗區域之ㄧ,可實際觸摸認識潮間帶海洋生物外,現場亦有解說人員說明生物奧妙之處,總是讓大小朋友感到驚喜萬分。其中有一種「馬糞海膽」十分新潮,身上的裝飾品除了有碎石外,還有蛤殼,外觀多變有趣。經過解說員解釋後,才了解原來是馬糞海膽是為了讓敵人不容易發現,常將海藻、碎石、小貝殼等雜物覆蓋身上頂部,不過也因這種奇怪的裝扮生態習性,外觀看起來雜亂,像極一坨「馬糞」,因此而得其俗名。
「馬糞海膽」真正中文學名為「白棘三列海膽」,屬大型海膽,在墾丁地區常見。主要生活於珊瑚礁區及礁石區,以大型藻類及海草為食。體殼直徑最大可達12公分以上,體高亦可達5~6公分左右。其體色及棘刺顏色變異很大,體殼表常呈紫色,但偶有白色的個體;棘刺一般則為白色或橙紅色。其棘刺細而短較鈍,不太容易傷人;管足十分發達細長且具吸附力,口位於體殼反面中間。攝食時會用管足吸附食物運送到口部食用。
該生物因體型大、棘刺不銳利、不會挖洞而容易被發現及捕捉。在台灣的生殖季節為8~9月其生殖腺可供食用,成熟時肥大味美,日本人將其稱為『雲丹』,也正因是高經濟可食用性海洋生物,數量遭大量捕捉而有數量銳減之虞。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台灣本島的東北角及墾丁海域,離島的澎湖、小琉球及蘭嶼沿岸皆常見。
館內觸摸池內除了有海膽外,還有海參、海星、海兔、寄居蟹等等潮間帶常見海洋生物,待遊客和牠們做朋友,近距離接觸,認識有趣的海洋生物生態小知識吧!
◎「白棘三列海膽」
*學名:Tripneustes gratilla
*俗名:馬糞海膽
*棲息地:主要生活於珊瑚礁區及礁石區,以大型藻類及海草為食。
分 佈: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台灣本島的東北角及墾丁海域,離島的澎湖、小琉球及蘭嶼沿岸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