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加入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
【台南訊】去年(2010)全球各地所進行黑面琵鷺族群數量普查已達2,300多隻,其中就有超過1, 600多隻出現在台灣,顯現台灣在全球黑面琵鷺保育工作上早已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就在14年前(1997年),當台灣計畫在黑面琵鷺棲息地周邊的七股潟湖以填海造陸方式開發濱南工業區(簡稱「七輕」)時,一群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台灣留學生、台大城鄉所師生和環保運動者等,為了保護全球稀有瀕危動物之一的黑面琵鷺及其在全球最重要的度冬棲息地-七股海岸濕地,遂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發起成立「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Spoonbill Action Voluntary Echo,簡稱SAVE International),該組織以保育黑面琵鷺之物種存續為宗旨,同時積極奔走於黑面琵鷺遷徙航線(flyway)上的各個國家、學術機構和民間團體;而近10多年來在創辦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 景系 教授Prof. Randy Hester的積極帶領之下,SAVE早已成為東亞地區黑面琵鷺保育的重要國際平台。
在SAVE成立之初,正是七輕開發計畫引爆國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衝突對峙的高峰期,而為了引起國際間對於黑面琵鷺議題的認識和關注,SAVE便積極結合台灣學界、地方團體和在地社區等,透過參與式規劃共同提出以生態旅遊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替代性方案,同時透過遊說、研討會、地方座談會等方式串聯政界、在地社區、學界和環保組織,共同商討黑面琵鷺保育與地方發展的未來出路,此一跨國串連行動在當時引起了國際媒體相當大的關注。迄今,SAVE每年仍積極奔走於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的黑面琵鷺遷徙航線上的各國,包括台灣、南韓、日本、中國大陸、香港、越南、菲律賓和泰國等地,並已累積豐沛的研究資源和國際動員能量。
揆諸台灣黑面琵鷺保育現況,目前台灣的黑面琵鷺數量每年約以13%的速度成長,這可從近年來黑琵棲地逐年向外擴散的趨勢中獲得證明,除了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和四草保護區之外,包括本處轄管範圍內的南布袋鹽田濕地、急水溪河口、八掌溪口和鰲鼓濕地等,都早已發現大量黑面琵鷺在此度冬的蹤跡。根據本處委託台大城鄉基金會所進行的南布袋濕地改善復育調查規劃之田野調查指出,今年一月便觀察到至少133隻的黑面琵鷺在此鹽區覓食棲息;另外,急水溪口亦發現有超過120隻的黑琵族群,這些現象都是今年的重大發現。據研究指出,黑面琵鷺偏好選擇在空曠且食物豐富的水域棲息,而本處轄區內擁有大面積的廢棄鹽田濕地,因水域穩定、人為干擾因素少、區內擁有豐富的小魚蝦以及周邊魚塭潮溝引排海水時所帶入的魚貝類食物來源,因此能吸引大量黑琵前來覓食和棲息,顯現台灣10多年來在各界齊力的投入下,黑面琵鷺的保育已獲得初步成果。因此,如何善用這些國土資源,為黑面琵鷺和其他生物積極儲備更多元的棲地進而營造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與效益,將是本處日後施政的重要方針。
爰此,適逢SAVE創辦人Prof. Randy Hester來台之際,除感謝其協助本處所委託的南布袋濕地改善復育調查規劃擔任國際顧問外,同時為宣示與落實本處對於黑面琵鷺保育和推動國際生態旅遊的政策目標,本處決定加入SAVE International這個國際保育家族,期能針對黑面琵鷺保育研究、國際生態旅遊推廣行銷等議題與SAVE進行密切的國際合作,俾以擘劃兼具全球魅力與在地特色的國際生態旅遊方案,讓國鳥級的黑面琵鷺不僅成為台灣接待國際嘉賓的黑琵(Happy)使者,更讓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成為真正的黑琵(Happy)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