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 取消

緊扣大地主題 《石頭的紋理:採集計畫》即日起展出

  /  藝術美學

2022/03/19 18:38:44

【台南訊】總爺藝文中心自即日起假紅樓B展間舉辦總爺國際藝術村廖昭豪駐村個展《石頭的紋理:採集計畫》。扣合今年10月即將展開的「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概念,總爺國際藝術進駐計畫藝術季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主題開放國際線上甄選,廖昭豪從139組國內外投件中脫穎而出,以曾文溪流域大埔溪河段的調研計畫,獲得進駐資格。駐村創作期間,藝術家聚焦曾文溪中下游玉豐大橋至玉峰堰河段的人造水利工程設施與河床的化石岩層,挖掘石頭表面紋理上的差異與故事,拋出以河流為中心點向外擴散的人為開發與自然環境相互干涉的問題,是一次兼具生態與藝術的難得展覽。
   
廖昭豪出生於臺中,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曾獲2015高雄獎、入圍臺北獎與桃源創作獎。2018年起先後於高雄駁二、仁川藝術平台、板橋435藝文特區等駐村創作,2021年獲選臺南新藝獎,為實力派藝術創作新星。其作品主要以絞碎的紙漿仿擬人為開發的工程設施呈現,如海岸的消波塊、山壁的擋土牆、水土維護相關的植生護坡,或路邊常見的紐澤西護欄等,仿真手法將軟性紙材形塑成工程結構物,並將局部戶外現場搬移進室內展覽空間,試圖以視覺感受的藝術形式,引導觀眾對於人為開發衝擊環境的思考。
   
位於大內與山上間的玉豐大橋至玉峰堰河段,屬曾文溪中下游,是廖昭豪此次主要研究踏查區域。他發現此河段除有特殊的海相化石地層、珊瑚礁石灰岩塊、裸露的淺海海洋生物化石外,亦夾雜大量人造工程水泥混凝土設施;長年累月經由河川沖刷、侵蝕、消耗後,化石、褶皺岩層與水泥建設所產生的石塊並存,但自然與人造石材的生成年代卻相差甚遠,使得此河段壓縮了很多時間與故事性。
   
廖昭豪將河段場景重新設置在展場空間,河床沈積的化石、地層岩石斷面與攔河堰下的消波塊,看似合理並存於曾文溪河床的景觀,部份物件使用紙漿、錫箔等替代材質重製呈現。石頭紋理的採集,已不僅止於考古、挖掘化石的懷舊情結,更意指現代人與河流共處型態已有所改變,恰與紅樓C展間《海從山上滾下來》創作主題相互呼應,產生更多延伸性的討論。

《石頭的紋理:採集計畫》自即日起至5月1日於紅樓B展間展出,3月27日並將舉辦翻模拓印工作坊,邀請您前來總爺藝文中心觀展,共同體驗藝術家採集計畫的實驗過程。

返回首頁